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47秒,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连续爆炸引发火灾,并释放大量高能量辐射物质到大气层。关于事故直接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的统计至今众说纷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切尔诺贝利事件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以切尔诺贝利为代表的人造大型设施的出现,不断激化着人、科技、自然、文化的冲突与矛盾,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利用科学技术改造社会的合理性。
工业革命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工厂、繁复交错的路网系统,却也让当时的英国陷入了雾霾的困扰,技术的发展是否一定意味着牺牲生态环境?核能的发现同时敲开了通向恶和善的两扇门,它到底是战争的重要武器,还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核心技术?大型水利设施的兴建往往意味着原住民的迁徙和对历史文化的磨灭,如何在人权保护、文化延续与科技进步之间寻求平衡?能源设施建设过程中,该如何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同时推进项目不受阻力地开展?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阿斯旺大坝在争议中逐渐成为了特殊的文化符号,不断提醒人们去关注改造利用社会资源时面临过的困境,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文化符号启示未来大型设施的设计和建造?
在这堂课上,我们将借助口述史、影音资料、技术分析报告等素材,一起探访以切尔诺贝利为代表的大型人造设施,找寻科学技术、人文关怀与自然生态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