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接触《西游记》的故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等可谓耳熟能详。可是,我们真的了解这部文学经典吗?它只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师徒四人去取经的故事吗?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叶,自那时起,对该书主题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明清时期,人们把它看成宗教书籍,有“证道”的作用;五四时期,鲁迅、胡适视其为游戏之作;新中国初期,学者着力揭示书中蕴含的“阶级斗争”思想,孙悟空更是成为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时至今日,关于其主题的争议仍未休止。为什么《西游记》的主题有如此多的解读?每种解读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时代思潮《西游记》作为一个楔子,能帮我们看到广阔时代下的思想涌动。
二十世纪以来,由《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动画、影视作品、小说、游戏层出不穷,其中的故事与原著有何差异?《大话西游》、《大圣归来》等作品,又是如何重塑人们心中的西游故事?作品改编的背后,体现了怎样的大众意识和社会变迁?
除了在国内的传播,《西游记》以书籍、影视的形式走出国门,日本、美国甚至还有改编作品。那么,外国人眼中的孙悟空是什么形象?文学作品的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又有何影响?
让我们走进熟悉又陌生的《西游记》,开启写作与沟通的 “奇幻”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