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是中国文化蕴育出的独特结晶。
从原始部落酋长祭祀鬼神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从中学生成年仪式到国庆阅兵典礼,仪式是人类社会长期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而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仪式的注重则上升为对天道命运的关怀、对世道人心的煦育和对家国制度的建设。就物质层面而言是礼器,就哲理层面而言是礼义,就行为举止而言是礼节,就社会生活而言是礼俗,就专业探讨而言是礼学,就教育培训而言是礼教,就文学艺术而言是礼乐,就典礼制度而言是礼制,综合诸端,才构成中国的礼乐文明。礼乐文明对中国文明特质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功能。
我们早已处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文明社会中久历年所的仪式传统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分化瓦解,名声日渐狼藉;中国的礼乐文明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变得残破不堪。这样的现状迫使我们反思:仪式是不是正常社会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秩序与仪式感是否人类心理的永恒需求?如果不是,那么礼乐文明是否能被今天的中国人轻而易举的摆脱?如果是,那么这样古老的传统,有无可能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获得新生?琐碎繁杂的仪式制度,有无可能存在于一个旨在讲求效能的国家体制之内,在当今国家治理体系中是否占据特殊的地位?仪式是受传统束缚的、保守的,还是可以获得创造和变革能力?讲究远近尊卑严格等级秩序的礼乐仪式能否变得符合当今的人类共同价值,并有助于解决棘手的现实问题?
在这门课上,我们将带着疑问,从社会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工具,去探索国家治理中的礼乐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