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从《山海经》到《淮南子》、《太平广记》直 至人们广为熟知的《聊斋志异》,基于神怪的想象文学和内容传播,构建了中国历史的另一种文本形态。这种神文时代的妖怪和志异,既是人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想象,又是中华民族自身认同和思维模式的另类方式。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在对于民族传统的认知过程中,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接受了神文时代的志异。
因此,这里既有人们熟悉的狐仙、画皮,又有人们陌生的白泽、应龙,还有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理解和构建。妖怪、志异,这些民族传说中的另类文本,不仅在民间,而且在历史的脉络中,也带有很强的传播特点。这些民族传说文本的传播和变迁,恰恰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叙事路径。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古代的妖怪和志异,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的成型、传播、成像,来分析不同的文本叙事的传播路径、传播特色和传播效果。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将围绕中国古代的妖怪传说和志异故事,探索其形成和传播的过程,并通过分析这些传播行为,研究中国民间文本的写作方式,从而逐渐构建起同学们对于叙事文本的兴趣和特色写作的尝试。每一位同学都可以通过研究、展示和撰写自己所熟悉的历史志异传说,来培养自身的沟通写作兴趣和能力。
本课程的特色在于,两位授课教师一位擅长文本的叙事,另一位则擅长影像的叙事。这门课程将通过文本叙事和影像书写两个方面,向同学们展示中国古代大量的传说、妖怪故事和志异。 这里有一些是大家熟悉的,有一些则是大家相对陌生的。而即便是大家熟悉的妖怪,究竟在中国古代文本中长成什么样,为什么会长成这样,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