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由于其极高的美学追求、深邃的思想及对中国现代极深刻的反思,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思想领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作为文学家,他有着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世界文学脉络的敏感把握,在文学的译介和创作上他做出了卓越的奉献。从政府官员到大学教授,他潜心致力于国家美育和文学、博物学的发展。作为自由写作者,他为中国文化不断提供反思空间,甘于做一个“有光明未来,我不愿意去”的桥梁角色。作为晚近儒家士大夫的弟子,他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化形象,鲁迅也饱受当时人及后来人诟病。无论如何,鲁迅联结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政治、社会、艺术的空间,鲁迅话题便不再是鲁迅本身。通过鲁迅,我们可以回望历史,也可以反观今天。
在今天,一些颇有争议或有趣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继续讨论:鲁迅在今天已经缺乏解读空间了吗?鲁迅是一个坚定的反传统者吗?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独创的吗?鲁迅的留学经历如何?鲁迅的朋友圈是怎样的?鲁迅和绘画、电影和京戏关系怎样?鲁迅和南方文化是什么样的关联?鲁迅是一个严肃而缺乏幽默感的人吗?鲁迅和今天的互联网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以及,鲁迅为什么从未来过清华?
主题课程将重新认识这位常说常新的“大先生”,相信它会给大家带来和以往不一样的鲁迅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