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零年代是我们理解当下的一把钥匙。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信息时代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大众文化的崛起,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深刻变化,让三十年前的中国呈现出一幅全新的图景。回溯观之,许多如今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与“天经地义”的观念,其实都肇始于这一时期,因此,去了解九十年代的中国, 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也即历史地、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现在”;去了解九十年代的中国人如何生活,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何以成为现在的自己。
“下海潮”与“下岗潮”为何出现,它们对中国产生了何种影响?“大哥大”、个人电脑、“QQ”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好莱坞大片”是出于何种目的、何时、如何引进中国的? 九十年代的流行乐、热播电视剧为人们烙印下了何种记忆与情感?香港、澳门回归为什么如此重要?从器物、文字、影像等可及的材料入手,我们试图展开一番扎实的“考古”工作,让九十年代的形象变得鲜活具体,并破除诸多泛论之中的误解与曲解。
九十年代不是孤立的一段历史,它连通更远的过去,也连通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如何理解八十年代理想主义在九十年代的失落,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苦涩的妥协?从“97金融风暴”到中国加入 WTO,再到如今的中美贸易战,中国和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如何理解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流浪地球》、《战狼 2》等中国“大片”为何开始逐渐取代好莱坞大片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翘楚?从“超市”到“淘宝”,网络时代的发展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消费方式,进而改变了我们对于“自由选择”的想象?等等。希望关于九十年代的讨论和写作能成为我们重新思考“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起点,从而更好地审视自我,反思社会,理解历史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