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教育背景
2017年-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博士
l 工作经历
2022年至今: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
2020年-2022年: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专职教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
l 学术兼职与公共服务
《数字人文》编辑
314A教学学术工作坊召集人
l 代表性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
耿弘明:《操控文心:一阶、二阶、N阶控制论如何影响文学艺术?》,《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4期。
耿弘明:《梁启超、鲁迅与"体验"概念在现代中国的发生与传播》,《学术研究》2024年第4期。
耿弘明:《AI 时代艺术概念的产生方式及其反思》,《艺术学研究》2022年第2期。
耿弘明:《CG如何改变动画》,《中国图书评论》2024年第1期。
耿弘明:《如何评估〈黑神话:悟空〉的民族性?——"魂系"游戏与"虚幻5"引擎引发的思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6期。
耿弘明:《现代性体验的分道而行——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平凡的世界》现象研究》,《文艺争鸣》2020年第2期。
耿弘明:《网络小说的叙事闭环与心理现实》,《文化与诗学》2021年,总第31期。
耿弘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困境与可能策略——基于大学写作教学的探索》,《写作》2021年第6期。
思想随笔:
耿弘明:《德雷福斯的人工智能炼金术》,《读书》2023年第6期。
耿弘明:《个性的AI与泛化的学术话语:从AI写作说起》,《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9日第9版
耿弘明:《机械钟、印刷术与AIGC:人工智能时代写作者的自我修养》,《信睿周报》,2024年第1期。
耿弘明:《文学与人工智能:熟悉的陌生人》,《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第10期。
译著:
[英]王尔德,耿弘明(编译):《王尔德文选:镜子、谎言与瞬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9月。
科研项目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子课题“科技与文学相关话语研究”
主持清华大学写作中心项目“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教学方式探究”
主持清华大学写作中心项目“清末‘新文体’与说理文写作的古今转型:以梁启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