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教育背景
2014年-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博士
2016年-2017年: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 公派访问学者
2010年-2014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学士
l 工作经历
2025年-今: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副教授,写作中心主任
2024年-2025年: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副教授,写作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2022年-2023年: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写作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2021年-2022年: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写作中心副主任
2019年-2021年: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专职教师;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写作中心核心会成员、主任助理
l 学术兼职与公共服务
清华大学学生写作协会指导教师
l 奖励荣誉
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排名8/10)
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类)二等奖(2023年)
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教师(2023年)
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写作与沟通:九十年代)(2023年)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排名8/10)
清华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22年)
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写作与沟通:九十年代)(2022年)
清华大学2021年度教学优秀奖(2022年)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通识教育研究论文征文二等奖(2022年)
l 代表性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
西奥多·阿多诺、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格奥尔格·卢卡奇:《美学与政治》,谢俊、李轶男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4年
李轶男:《写作课作业设计中的能力培养与“知行统一”》,收入彭刚主编:《同向同行:清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第146-158页
李轶男:《“历史正剧”的诞生——九十年代与〈雍正王朝〉的历史政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第2期
李轶男:《从知识到意识:高校历史类通识课的困境与思考》,《历史教学》,2022年第10期
李轶男:《“主题式”写作课对清华通识理念的阐释与实践》,第四届全国高校写作课研讨会专题研讨报告,2023年,北京
梅赐琪主编:《清华写作与沟通课教学案例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编委
李轶男:《通识写作课对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激活——基于清华通识写作课的探索》,《通识教育评论(总第十期)》,2022年第2期
李轶男:《激发朋辈学习潜能:清华“写作与沟通”课深度浸润的理念与实践》,收入梅赐琪主编:《清华写作与沟通课教学案例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36-45页。
李轶男:《科学地“再现”:从“科学”的歧义性重审卢卡奇—布莱希特论争》,《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年03期
李轶男:《重审“写作”在通识教育中的价值——以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为例》,清华大学第三届写作课教学研讨会写作研究分论坛,2020年,北京
李轶男:《历史的断裂与叙事的弥合——王安忆〈叔叔的故事〉与90年代初知识分子叙事》,《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6期
李轶男:《“新世界”与“新发现”——斯诺〈西行漫记〉对东方学与传统风景理论的超越》,《名作欣赏》,2019年03期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著,李轶男译:《关于布莱希特—卢卡契论争的反思》,《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2018年02期
李轶男:《“宣告”(Declaration)的政治性、可能性与真理姿态——试论巴迪欧话语实践中的政治与“非美学”思想》,《外国美学》,2016年01期
科研项目
主持2023年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通识写作课《写作与沟通》课程教材建设”
主持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集体的‘再现’:中国电视连续剧(1998-2008)”
主持2022年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课外配套朋辈辅导平台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及建设思路”
主持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写作实践在构建‘主动性学习’中的作用”
主持2020年清华大学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改革项目“建立小我与大我的个性化通路:基于写作实践特性的课程思政”
参与2021年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主题式写作课的通识理念探索与实践”(执行负责人)
参与2021年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多维度、全过程、系统化’的通识课程小班教学档案袋建设与评审:以写作与沟通课为例”
参与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过程性写作’ 教学法研究”
参与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写作与沟通’课学生作品勘误教学案例集的编写与出版”
参与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写作与沟通中心构建‘合作型、研究性’教学团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