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2日晚19:30,“写作与沟通”(简称“写作课”)导论课于荷塘雨课堂线上开讲,1750位2022级写作课选课学生及关心写作课的师生参与了本次课程。导论课上,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简称“写作中心”)主任曹柳星以“写作课三问”为题,围绕着“为何清华大一新生要必修写作课”、“写作课如何展开思维训练”和“如何在写作课中形成自己的思考”三个问题进行了分享,为2022级本科生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带来了写作课的“第一讲”。

直播伊始,曹老师向选修本学期写作课的同学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写作课的建设历程。曹老师指出,写作课是学校自2018年起凝聚共识、投入大量资源建设的一门通识必修课程,已连续两年完成了大一年级学生的全员覆盖,今年将是写作课“全覆盖”的第三年,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门课程中留下共同的清华写作课记忆。
为何清华大一新生要必修写作课
曹老师首先提到,作为清华的学生,应当成为不满足于现状的“探索者”,拥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和富有同理心的“沟通者”。曹柳星老师以大家非常熟悉的可乐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性理解,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值得关注的问题。正如副校长、写作课课程负责人彭刚老师所说,“写作训练首先是思维训练”,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思考和表达中培养问题意识和说理思维,通过挖掘内心写作的动机,体会主动表达的“我写作”。曹老师也由衷期待大家在完成写作课的训练之后能够拥有问题意识,锤炼说理思维,实现优雅表达。

写作课如何展开思维训练
曹老师基于“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的课程教学特色,重点介绍了本学期写作中心开设的8大模块、38个不同的写作课主题,16人的小班制教学模式和以“全过程写作”为特色的教学流程。曹老师指出,所有选课同学均会在“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主题内选择个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形成说理性文章的产出,在高强度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中完成思维的提升。曹老师特别强调了写作课教师在“全过程深度浸润”的教学模式中在文本批阅、文稿面批和课后答疑环节所付出的努力和陪伴,并介绍了写作中心与图书馆、学习发展中心的合作项目,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写作课提供的资源努力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写作课中形成自己的思考
对于如何借助写作课形成“自己的思考”,曹老师首先引用教育家怀特海的话,请大家在大学里更多“站起来环顾四周”而非埋头于案前重复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具体而言,曹柳星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观察而非浮光掠影地走马观花,思辨地阅读而非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积极地参与而非逃避小班课堂内外的多样交流,充分地分析论证而非仅凭主观想象随意表达观点,审慎地创新而非止于批评或墨守成规,最终通过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形成有启发性的表达。
在导论课的最后,借助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表达的精神,曹老师提出期待,希望本学期修读写作课的同学们能够“在拼尽全力地写作后,还能满怀期待筹划下次落笔”,形成热爱思考,主动写作的习惯。在“谢谢老师”的弹幕中,本次导论课圆满结束。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中,同学们发送了超过4400条弹幕积极互动,展现了对这门高挑战课程的热情与期待。

导论课在“谢谢老师”的弹幕中圆满结束
写作课是学校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设立的一门新课,课程目前是清华大一新生必修的通识写作课程,旨在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塑造和写作沟通能力的培养。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写作中心25名专职教师和5名院系教师开设了38个不同主题的115个写作课堂,为1800余名写作课选课学生提供“全过程深度浸润”的精细化教学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