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
成果 | 清华大学写作中心2021年教学学术研究成果撷英
发布时间:2022-10-11

2021年,写作中心在高质量完成写作课“全覆盖”的同时,鼓励中心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旨在推动教学实践与教学学术的相互促进。写作中心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产出创新性研究成果50余篇,另有编著译著数本。以下特择要摘编部分教学学术研究成果:


《遵循三大规律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模式创新——以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为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3期

梅老师.png          

梅赐琪





通识课程是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通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通识课自2018年秋季开设以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从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方式和学生学习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在落实课程思政和价值塑造目标上取得了一些实效。


李成晴.png          

李成晴



《日课一文: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日程写作》,《现代大学教育》2021年第1期







“日课一文”是让学生根据日程每天写一篇文章以锤炼写作能力。这种理念既传承自唐宋“日课一诗”的传统,也直接脱胎于科举时代每日练习经义、策论、八股文的备考传统,最终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成为具有共通体验的写作习惯,并且内化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日课一文”具有多重教育效能,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以达成体用合一,也能增强写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实现由熟练到畅达、隽永的进阶。按照日课逐步推进的写作流程,可以看作是个人修养的外在显现,也是一位士人能否在长时段里保持自律的衡量标准;在学人那里,以日草为日课,每天记录札记,实际是大部头著作的前提和基石。到民国时期,“日课一文”在教学领域转变为逐日札记,继续在写作基本功层面发挥作用。



《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李成晴.png        

李成晴





清末的新式学堂,特别重视师生进行有计划的集体户外游学,史称“远足会”。“远足”是从日本输入的词汇,词汇所附着的教育理念,既受到欧美自然主义户外教育模式以及日本明治时期“远足”教育模式的影响,也与中国古代师生从游、登山临水的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围绕远足活动,清末各地学堂积累了制度化的筹备经验,同时也对其流弊进行了矫正。远足活动之后的“远足记”,既是“远足会”制度规定下的写作训练,也是学子们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心史记录。“远足会”的教育形式,在民国得以继承,并延续到当今,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近现代教育理念在某些具体环节上的一贯性。

苏婧.png          

苏婧



《学术性写作如何确定选题》,《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5期

(更多系列文章可查看《新闻与写作》“写作讲堂”专栏)





本文提出,选题永远是学术性写作的起点,其对于学术著作的贡献,往往要大过一半,甚至是决定性的。本文从什么是选题、如何找到选题、如何评价选题等方面,阐释学术性写作的选题问题,提出选题的秘诀是找到谜题,找到让作者感兴趣,产生研究动力的那个困惑,好的文章必然是问题导向式的回答,而不是基于素材的东拼西凑。




《朋辈学习与大学教学中的默会知识习得》,《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10期

王缅.png          

王缅






大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的价值,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接受者到知识生产者之间的身份转换。朋辈学习可以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为依据,揭示出朋辈学习的本质是搭建实践社群:通过充分的实践促发“内居”与默会知识的习得,进而借由“内居互锁”机制为默会知识的进一步生产和分享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清华写作课中的朋辈学习模式探索案例为这一理论的阐释提供了实践层面的补充。


王沛楠.png        

王沛楠



《跨越现象的白描:通识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写作》2021年第4期








以学术性写作为核心目标的通识写作课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在学术性写作训练中对写作初学者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的训练环节。以通识写作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路径为分析对象,提出通识写作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经过“从现象白描到问题导向”和“从经验提问到理性提问”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解决“有论域而无论题”和只能提出经验问题而无法上升到学理讨论两个常见困境。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学术性写作的目标理解,另一方面也在写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打破自身既有知识框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写作和思维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朗西埃教育思想对通识教育的启示》,《郑州师范教育》2021年第4期

张芬.png          

张芬






朗西埃作为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无知的教师》中充分阐述了“智力平等”的观点,他的以“智力平等”为前提和方法的教育思想带有强烈的先锋色彩,也是理解以朗西埃为代表的特殊时代哲学家,将教育作为政治和社会实践源头和方法的重要突破口。朗西埃的教育思想从开放性、公共性和批判性思维的主体建构等方面丰富和延伸了目前的通识教育主题。

2022年,中心还将继续推进中心教师的教学学术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总结、探索通识写作教育的发展经验与方向,促进写作课教学团队的建设,推动写作课育人目标的实现。


footer新.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