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写作中心在扎实推进写作课“全覆盖”目标实现的同时,鼓励中心教师以研促教,全面推动教育教学研究展开,支持教师深耕主题相关专业领域,为打造“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通识写作课奠定基础。写作中心教师从教学实践出发,产出了一系列教学研究成果。以下特择要摘编相关研究成果:
教育教学文章
《回归教育的初心:写作课线上教学两周的回顾与思考》,《新清华》2020年3月13日

邓耿
内容摘要:2020年春季学期伊始,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教师与全国绝大多数学校老师一样,经历了一个从线下教学转身线上教学的历程。本文在总结线上教学探索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七组值得注意的问题,即大与小、术与道、言与默、变与恒、师与生、瓶与酒、点与面,以供教育界同仁探讨指教。
《数字时代的新文科通识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6日

严程
内容摘要:“新文科”理念的提出,解除了传统文科仅仅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输出者的困惑,指导人文学科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大学之道“知类通达”的育人理想。未来的人文通识不宜简单地将某些课程或教师划入“通识教育”行列,令其专为其他学科服务,而是在“新文科”理念的号召下调动尽可能多的人文学者重审传统学科壁垒,认识并接纳数字时代人才流动的活力,让人文专业素养覆盖更多的可能性。要之,学人皆出入于人文,方可期待数字时代的“大家”与“通才”。
《高校主题式写作教学的发展现状与影响研究》,《写作》2020年第6期

朱垚颖
内容摘要:主题式写作教学在国外高校中较为普遍,课程主题体系趋近成熟,但在国内仍属于新兴的教学课程。基于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写作课主题的对比,发现国内外高校主题式写作教学中存在重视多学科主题设置、关注历史和现实问题、教学需与文章面批修改相结合等相同点,也因着课程发展阶段、高校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高校开设主题式写作课,以主题带动课程内容使得写作教学获得抓手,学生得以跨越学科限制实现通识教育,教师团队专业丰富多元实现写作思维碰撞,立体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新工科”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实践——面向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主题式通识写作课设计》,《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曹柳星 贺曦鸣 窦吉芳



内容摘要:在“新工科”视角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是理工科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两大要素。在通识类课程中,通识类写作课承担了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涵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伦理道德水平和塑造学生科学精神等多种功能,是推动隐性思政的重要突破点。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理念与方法,本文以“工程师”主题的通识写作课为例,梳理了主题写作课搭建情境、促进协作与会话、实现意义建构的教学思路与成效,为未来相关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教育教学研究
《“写作云工坊”——“写作与沟通”朋辈学习线上平台》案例
入选清华大学“在线教学”创新案例重点支持项目
入选清华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院系典型案例集
内容简介: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写作课全体教师坚持正常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写作中心推出了云端朋辈学习平台“写作云工坊”,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的朋辈学习探索。云工坊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革新教学理念,邀请往届结课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云工坊分享答疑中,将教学主体从单一的授课教师转变为“教师+嘉宾+朋辈”的全员参与。云工坊也将课程的时空维度从课堂内扩展到教学学期全过程,集中向所有选课学生开放云端交流时间,并借助线上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可回溯”。同时,云工坊交流的内容突破了知识和技能的局限,全方位呈现了已结课学生的学习成长和自我反思。云工坊平台的搭建,也让写作课教学团队关注到“朋辈学习”在写作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为今后持续探索朋辈学习的新形式、新方法,推动校园内阅读、写作、思辨的氛围,打造写作课学生的共同记忆积累了宝贵经验。
专著
《历史、经验与感觉结构:英国新左派的文化观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程祥钰

内容简介:《历史、经验与感觉结构:英国新左派的文化观念》一书研究了英国新左派如何发展出一系列关于“文化”的特殊观念,从而为后世的左翼批评理论寻找到了更为丰富而可信的对象,并提供了不同于欧洲大陆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新左派的文化观念不是一套抽象的概念体系,它最初的形成动力是英国左翼在二战之后极为不利的形势下面临的多方压力以及寻求突围的冲动。在内部和外部的思想对抗中,新左派思想家以历史和经验的丰富性来对抗理论的抽象和还原倾向,提出了“普遍文化”“感觉结构”“文化唯物主义”等重要思想理论,丰富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
在激烈碰撞中发展而成的新左派文化观念,与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各种文化理论既相互冲突又有所磨合,始终鲜明地体现出一种“英国的独特性”。
《传播领导者定位对消费者产品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年

贺曦鸣

内容简介:以领导者作为定位点并积极传播是当前中国一个非常独特且值得关注的营销现象。然而并不是所有强调自己是市场领导者的品牌都取得了成功。轰炸宣传领导者定位点的做法难以持续,许多知名品牌甚至因此遭受了巨大的亏损。
从这一独特且有意义的现象出发,本书主要研究了传播领导者定位对消费者产品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的发现和结论丰富了营销定位的相关理论,也为企业营销定位点的选择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集部文献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

李成晴

内容简介:四部之学,经学、史学、子学久有定名,唯“集部之学”虽经钱基博提出,却始终隐而不彰。本书是作者从集部文献角度初探“集部之学”的习作合编,以别集、总集、诗文评为次第,汇集了二十六篇集部单体文献研究,内容涉及集部体例、文本流变、书写模式、校勘、辑佚、辨伪、稿抄本研究诸层面,最后附以《清文献通考·集部经籍考》溯源一篇。
2021年,中心还将继续推进中心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主题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写作与通识教育,进一步打造教师发展平台,促进写作课教学团队的建设,推动写作课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