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6日,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写作中心”)在明理楼314A03举行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集体备课会。中心全体教师及院系开课教师代表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参与备课会。

▲备课会现场
会议上半场由写作中心主任曹柳星主持,内容为新学期中心及写作课程的相关工作安排。写作中心副主任李成晴围绕教师发展评价与教学改革项目等问题进行了说明,特别介绍了教师职务晋升发展、写作课《案例集》出版及后续推广事宜、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新教师导引计划等工作。此外,李成晴鼓励老师们在新学期积极投身学校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活动,展现中心教师多方面的才能和贡献。同时李成晴也邀请中心教师积极参与新一轮写作教学特色出版物编写,凝练写作课教学成果、进一步扩大清华通识写作课的影响力。

▲李成晴老师发言
写作中心副主任李轶男对写作课统一教学流程和朋辈学习的情况进行了介绍。李轶男首先反馈了2022年春季学期写作课教学流程调研的结果,解读了成绩考核、面批反馈等基本教学环节的学生反馈数据。另外,李轶男老师介绍了新学期写作课朋辈学习活动资源以及对应的课程重要环节的时间节点,布置了写作助理辅导样本等需要教师配合的工作。李轶男提醒老师们新学期继续做好与选课学生的事前沟通,期待师生共同体一同确保写作课改革在新学期顺利平稳落地。

▲李轶男老师发言
写作中心副主任程祥钰围绕新学期教学和教务工作进行了说明,重点分享了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工作的相关通知,阐释了写作中心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思路并呈现了当前工作的进展,鼓励中心教师积极参与到虚拟教研室(筹)的建设工作中,与国内高校共同推进通识写作课的理念探索与实践。程祥钰特别强调了写作课教学流程的基本要素,提醒老师们在保证写作课教学流程的一致性、完整性基础上,依循中心规范流程开展教学改革创新。

▲程祥钰老师发言
会议下半场由写作中心副主任程祥钰主持,探讨新学年写作课流程改革的设计思路。夏季学期开课教师的五位代表围绕写作课流程改革分享了经验。朱垚颖介绍了自己在拟稿阶段对于文献意识、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层面的教学设计;薛亘华认为教师需要在学生写作训练的起步阶段以“陪伴”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关怀,并通过对写作过程的拆解为引导学生完成说理写作提供有效支撑;耿弘明介绍了自己“方法论综述”的教学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对特定研究方法进行综述说明,将学生引入到规范的说理写作中;晏冰结合准备性拟稿的特点提出写作课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确定方向,减少沉没成本,充分把握拟稿提供的有限的试错机会;窦吉芳认为课程节奏的把控和课程进度的设计需要根据教师自己的主题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朱垚颖老师发言

▲薛亘华老师发言

▲耿弘明老师发言

▲晏冰老师发言

▲窦吉芳老师发言
随后,中心教师围绕教学流程改革后的教学进度安排、课程各阶段的教学内容衔接以及面批设计等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为在流程改革中解决稿件之间衔接不畅、面批时段集中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思路。

▲曹柳星老师总结发言
曹柳星在总结发言中提出,此次备课会为新学期的写作课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充分准备。新学期里,写作课团队要继续协调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写作课要延续传统的教学特色模式,开课教师也要注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保证写作课可持续、平稳地“高质量全覆盖”;另一方面,期待老师们在课程流程改革中进行多样化探索,帮助学生展开更深入、有效的思维和说理写作训练,达到增效、提质的教学效果。同时,中心将持续支持教师成长与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写作课研讨会、筹建通识写作虚拟教研室、编纂写作课特色出版物等方式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沉淀、凝练、分享写作课在通识写作领域的经验。
写作课是学校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设立的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思维塑造和写作沟通能力的培养,2020年秋季学期起成为大一新生的通识必修课。2022年秋季学期,写作课开设了53个主题的115个写作课堂。围绕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中“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的主题,写作中心将持续推进写作课教学改革,保障全覆盖的“写作与沟通”课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深度参与全校通识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工作。